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井柳新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 ”規劃》日前發布,《規劃》提出到2025年,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供水要求,水源區富營養化演變進程得到控制,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區域(以下簡稱水源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擔負著向華北地區供給優質水資源、拱衛首都生態安全和水安全的重大政治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水源區生態保護修復,強調“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2006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批復了三個五年期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經歷了十五載治理與保護,水源區重點攻克了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控制兩大難題,擴大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覆蓋面。在抓好治污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以水土保持為主要抓手的面源治理和生態保護,水源區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水源區水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有目共睹,水源區水更綠了、山更青了、景更美了。但與此同時,一些水生態環境問題仍不容忽視。
水華風險仍然存在,水質與水生生物結構相互作用機理尚未明確。神定河、泗河、官山河、老灌河等入庫支流回水區藻密度較高,秋季易發生水華。水源區部分湖庫及河流斷面總氮濃度居高不下。受汛期降雨影響,庫區總磷濃度呈現波動狀態。水源區水華主控因子及其產生機制仍不明確,藻類及水生生物種類變化規律有待進一步研究。
水源區生態環境脆弱,水生態底數不清。庫周消落區重要濕地逐漸退化。水源區洄游魚類種類減少,魚類、底棲動物呈現小型化趨勢。由于水生態狀況調查尚未全面開展,缺少水生生物以及河湖生境等基礎數據,沒有形成較完備的針對水源區水生態環境特征調查與評價的技術方法體系,無法科學支撐水源區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此外,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尚不完善,仍處于由“水質”向“水生態”考核的過渡階段。目前我國水環境質量的評價、考核等主要依據水化學指標(如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等),但這些指標并不能完全代表水生態系統的整體狀況。
水源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命脈。“十四五”時期,應進一步夯實水環境治理成效,持續保障庫區水質安全,以水華防控為重點,全面推進水源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在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的同時,努力打造長江流域“人水和諧”樣板。
一是控制富營養化演變進程。加強丹江口水庫和入庫河流葉綠素a、總磷、總氮等富營養化指標監測,定期評價主要河流湖庫富營養化水平,分區分類制定防控措施,提升水源區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水平。針對總氮濃度較高或總磷濃度波動較大區域,開展溯源及成因分析,確定水源區水華暴發主控因子。以藻類指標為監測主體,提高水華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應急響應機制。
二是開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調查與評價。水生生物完整性是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重要指標,包括浮游生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著生藻類和魚類等。水生生物對整個水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更為敏感,容易反映出區域水生態系統長期的、累積性的問題。全面開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調查評價,可以更直觀反映水源區水生態系統狀態、結構和功能等狀況。
三是完善水生態評價與考核指標體系。分析水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等屬性以及它們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探索建立水質(氮磷為主)—富營養化狀態—水生生物完整性對應關系。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通過敏感性和相關性分析,構建符合水源區生態環境特征的水生態評價與考核指標體系。將水源區作為長江流域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態質量評價試點,編制相應評估方法指南,為“十五五”期間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及修復任務的設定提供重要參考。
在新發展階段,水源區要持之以恒保供水,久久為功強生態,在開好局、邁好步的同時,乘勢而上,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和生態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