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蔡振偉(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貿港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濤(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貿港研究中心主任)
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充分肯定廈門經濟特區40年來各項事業實現的歷史性跨越,并要求廈門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作為中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廈門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獲得了“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等一系列贊譽,充分證明了我國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廈門經濟特區和其他經濟特區一道,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展望下一個40年,廈門經濟特區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進一步邁向改革開放的“標桿”“高地”,是需要繼續探索的重大任務。
一是在全方位對外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經濟特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也逐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重要依托載體。為推動廈門擴大開放和實現跨越式發展,30多年前廈門市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了特區建設“三步走”戰略和建設“自由港”的構想,至今對廈門市的對外開放發展仍具重要的戰略價值。廈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當前正在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應繼續深度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積極借鑒全球成熟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經驗,對標全球最高經貿規則和開放標準,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管理等制度型開放,構筑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大深度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二是在深化改革創新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先行先試”是經濟特區的一項重要職責,改革創新是經濟特區的鮮明特征,正是依靠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廈門經濟特區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特別是廈門自貿片區設立以來,推出了498項改革創新舉措,其中111項屬于全國首創,30項“廈門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廈門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發揚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的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體制機制、行政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加大制度集成創新的力度,力爭取得更多改革創新成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是建設特色海洋中心城市取得新成效。海洋是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和發展潛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可發揮重要作用。福建省正在加快推進“海上福建”建設,加快海洋強省建設。廈門市也強調加快海洋強市建設,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特色海洋中心城市。按照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廈門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30%以上,建成海洋強市,成為國家海洋中心示范城市。廈門應錨定這一目標,堅持陸海統籌發展,加快壯大海洋漁業、現代航運、海洋生物科技、海洋裝備、海洋信息產業等特色海洋產業,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依托中國-東盟海洋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海洋周等建設更加高效能的海洋開放合作平臺,力爭早日全面建成現代海洋城市和海洋強市。
四是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與其他經濟特區相比,“因臺而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肯定了廈門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廈門應進一步發揮對臺區位優勢、與臺灣合作的人文優勢,主動順應兩岸關系形勢發展的新變化,繼續全面拓展兩岸交流合作,打造兩岸融合的最前沿,深化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
五是在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打造新優勢。數字經濟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成為抵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近5.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年11月,我國正式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廈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造現代化、國家化城市,培育城市新的比較發展優勢,應按照2025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0%以上的目標,依托廈門在軟件信息、互聯網等產業建立的優勢,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數字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積極探索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經貿規則制定,為廈門未來高質量發展打造新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