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外學者共商推進全球化發展
——暨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成立儀式
12月18日,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在珠海校區成立。研究院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一輪全球化為背景,以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以文化發展戰略為切入點,突出系統思維和學科交叉,匯集世界一流學者,致力于提出新概念,建立新范式,形成新智慧,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知名的全球化研究中心和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智庫。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全球形勢錯綜復雜,全球化呈現逆轉態勢,全球化發展方向撲朔迷離。如何看待逆全球化?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全球化?“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為自覺回答這樣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舉行為期兩天的“全球化: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
18日上午,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舉行的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成立儀式上,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黨委書記韋蔚發表講話,對研究院未來發展提出三點希望。一是爭創一流。要團結和匯集全世界全球化研究、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領域最頂尖的一流專家學者,形成既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有世界一流水準的頂尖成果。二是建立高端智庫。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謀劃策,要立足大灣區,抓住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在主動服務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發展、壯大自己。三是創新機制。珠海是改革開放的前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機制新。研究院要充分利用校區的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出更新更好的科研體制機制。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院士白春禮,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方軍,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也致辭表示祝賀。朱永新在致辭中說:“中國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全球化的推動者。過去四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對外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基于自身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在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既定政策沒有變,因為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說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
英國社會理論和社會學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原院長、劍橋大學終身教授安東尼·吉登斯,英國社會學家和全球化理論家、蘇格蘭阿伯丁大學名譽教授羅蘭·羅伯遜,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圖賓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施寒微,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授邁克·希爾等多位世界著名學者發來賀信或視頻,分享了有關全球化的最新思想。吉登斯分析了全球化的當今境遇,他說:“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次疫情擴散速度及基因突變速度像此次新冠疫情這樣迅速。這一事實反映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深度關聯的一個表征。換個角度看,人類對于此次疫情的全球響應也取得了眾多積極成果。通過在線工作的方式,世界各國能夠控制疫情風險并保持經濟運轉,這些在20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極短時間內,中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碼了病毒的基因結構,并把研究結果與全人類共享。研究人員發明了各種疫苗,并正以數以億計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分發——盡管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不平等。這是一種全球創造性,使我們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與光明。全球化盡管制造了分裂和沖突,但深度相互依賴依然是當今時代的關鍵特征。”
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50多名學專家學者參加為期兩天的“全球化: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共商全球化發展大計。中外學者表達出推動全球化研究的強烈愿望,普遍認為全球化遇到了現實的困境,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全球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是當下全球化發展中的主要瓶頸。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采取積極可行的措施,不斷突破現有障礙,推動全球化向好的方向發展。
據悉,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發展戰略研究院正組織世界一流學者編纂中國版的《全球化大辭典》,以國際化的編委會編輯出版《全球化研究》。同時,研究院將匯集學術力量,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究和決策咨詢,推動大灣區建設全方位融入全球化的磅礡洪流。(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供稿)